“我们将续写成功”

2017-11-08 15:56:01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联邦德国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众多德国企业在中国进行投资。林德中国项目于1993年由时任德国总理科尔(Helmut Kohl)和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李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的合作协议,进入中国市场并从中国快速发展中受益。

正值2017年中德建交45周年纪念,9月28日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隆重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暨中德建交45周年招待会。45年来,中德两国关系持续、稳定向前发展,中德关系当前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经贸等各领域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为双方各领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自1993年林德中国在厦门建厂以来,回顾24年走过的历程。 凯傲集团董事会成员、林德亚太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郭进鹏看来,林德(中国)在中国市场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首先应该归功于中德关系的健康发展:“中德两国政府推动德国企业来中国投资,使得我们有机会早在24年前就进入了中国,抢占了先机,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如今我们的林德品牌在中国享有极高的声誉,技术领先,服务最出色。”

这是一些旧文件和泛黄的老照片,Andreas Fäth 小心翼翼地拿起其中一张照片说:“看,这是我们的中德筹建项目团队在1993年林德厦门工厂的动工仪式上。这是我,当时39岁。”他开始兴致勃勃地介绍起照片上的八个核心项目成员:四个德国人,四个中国人,分别代表合资方德方和中方。

照片是24年前拍的,那时候其他一些德国企业也开始进入中国成立合资企业。这在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联邦德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时还难以想象,却为林德厦门等成功项目奠定了基础 。Fäth也亲身经历了这一进展。“那个时候的厦门还没什么高楼,街上的汽车也不多。林德厦门也还只是一片绿地,周围什么也没有,跟农村差不多。”他回忆道。在中德团队的通力合作下,1996年,绿地上就矗立起了一座按德国1:1标准建造的叉车工厂和一座十几层高的办公楼及配套设施。同一年,新工厂正式投产了。自那以后公司就成为了中国工业车辆市场最大的外资供应商和高端市场的领导者。1999年,公司成为了德国独资企业。2005年,公司改名为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

Andreas Fäth今天仍对过去津津乐道,其实很容易理解:毕竟今天的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高楼耸立,车流如梭,常住人口接近四百万。24年前的光景已经无迹可寻。而今天的林德(中国)是凯傲集团在亚太区域的生产、销售、服务基地和研发中心。Fäth对林德在过去24年里在中国的成功发展由衷地感到高兴,也为自己当年能够贡献一份力量感到自豪。1998年他结束了在中国的工作,回到了德国。然而那段在中国的经历和他与中国同事结下的深厚友谊对他来说成了最美好的回忆和宝贵的财富。

林德厦门的建厂项目是1993年由时任德国总理科尔(Helmut Kohl)和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李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的合作协议。其时,恰逢德国政府出台“亚洲方案”,鼓励德国企业到亚洲特别是到中国投资。而中国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一些德国企业抓住这个机遇,进入了中国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些先行者包括林德如今在庞大的中国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林德对在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德两国关系的发展非常乐观。24年前,我们高瞻远瞩,为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现在和未来,我们也一样随时准备着抓住机遇,续写成功。